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
附子《神农本草经》
附子、附片、炮附片、淡附片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1、用于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2、用于阳虚证。
3、用于寒湿痹痛证。治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煎服,3~15g。宜先煎(一般是1g1分钟,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以降低毒性。
生附子有毒,多外用;淡附片毒性降低,长于回阳救逆;炮附片毒性大减,长于温肾暖脾,补命门之火。
阳虚阴亢及孕妇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天花粉。因有毒,内服必须炮制。若炮制、煎法不当或过量,可引起中毒。
干姜《神农本草经》
干姜、炮姜、姜炭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1、用于脾胃寒证。
2、用于亡阳证。
3、用于寒饮伏肺喘咳。
煎服,3~10g。
干姜温中而散寒;炮姜和姜炭都能温经止血,炮姜温经作用强于姜炭;但固涩作用姜炭强于炮姜。
本品辛热燥烈,凡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肉桂《神农本草经》
肉桂
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
1、用于肾阳虚证。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
2、用于寒凝血滞之脘腹冷痛、寒湿痹痛、胸痹、寒疝腹痛、阴疽等
3、用于寒凝血滞之痛经、经闭。
另外,在补气益血方剂中少量配用本品、能温运阳气,鼓舞气血化生,助阳生阴长,用治久病体虚、气血不足等证,如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
煎服,1~6g。入汤剂宜后下。研末冲服,每次1~2g。
能助阳动血,有出血倾向及孕妇忌用。畏赤石脂。
吴茱萸《神农本草经》
吴茱萸、制吴茱萸、盐吴茱萸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散寒止痛,疏肝降逆,助阳止泻。
1、用于寒滞肝脉诸痛证。
2、用于呕吐吞酸。
3、用于五更泄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此外,以本品为末醋调敷足心(涌泉穴),可治口疮,现代用以治疗高血压。
煎服,2~6g。外用适量。
吴茱萸生品有小毒;炮制后毒性降低,具有散寒止痛,疏肝降逆,助阳止泻的作用;盐吴茱萸入肾经,宜用于疝气疼痛。
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不宜多服,久服。阴虚火旺者忌服。
小茴香《新修本草》
小茴香、盐小茴香
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1、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
2、用于胃寒气滞之脘腹胀痛、呕吐食少。
煎服,3~6g。外用适量。包煎。
小茴香生品辛散之性较强,功专中焦;盐小茴香辛散之性缓和,专行下焦。
丁香《药性论》
丁香
辛,温。归脾、胃、肾经。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补肾助阳。
1、用于胃寒呕吐、呃逆。为治胃寒呃逆之要药。
2、用于脘腹冷痛。
3、用于肾虚阳痿、宫冷。
煎服,1~3g。
畏郁金。
花椒《神农本草经》
花椒、炒花椒
辛,温。归脾、胃、肾经。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1、用于脾胃虚寒证。
2、用于蛔虫腹痛、湿疹瘙痒、阴痒。
此外,本品又为常用的食用调味品。
煎服,3~6g。外用适量。
花椒生品辛热之性强,长于杀虫止痒;炒后辛散作用缓和,长于温中散寒。
高良姜《名医别录》
高良姜、良姜
辛,热。归脾、胃经。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1、用于胃寒腹痛。
2、用于胃寒呕吐。
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
荜澄茄《开宝本草》
荜澄茄
辛,温。归脾、胃、肾、膀胱经。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1、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呕逆等证。
2、用于寒疝腹痛。
煎服,1~3g。
胡椒《新修本草》
胡椒
辛,热。归胃、大肠经。
温中散寒,下气消痰。
1、用于胃寒腹痛、呕吐泄泻等证。
2、用于癫痫证。
煎服,1~3g。研末服,每次0.6~1.5g。外用适量。
以上内容为小编总结、整理,如有错误,还望指正。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知识的小小搬运工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km.com/szdzl/13838.html
- 上一篇文章: 祛寒湿温脾胃之要药高良姜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