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被查出糖尿病,为何他们俩成了正反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辛宣记者何丽娜
近日,56岁的何先生(化名)在家吃饭时突发晕厥,被送至浙江中医院(医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俗称中风),经静脉溶栓等积极治疗后已脱离生命危险,目前言语功能、肢体活动逐渐恢复正常。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医生告诉何先生,此次“中风”的罪魁祸首很有可能是糖尿病。据统计,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发生风险是非糖尿病者的2至4倍。
何先生是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前10年未规范治疗,两年前医院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住院时,已经合并有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和眼底病变。
“未来并发症进一步进展加重的风险很大,一定要重视。”医生当时郑重“警告”何先生,在为他调整治疗方案后,并要求戒烟限酒、规律用药、监测血糖并密切随访,定期复查并发症情况。
谁知何先生出院后仍放松警惕:大量吸烟,很少门诊随访,也未遵医嘱,还曾听信偏方并停用所有药物,这才酿成“悲剧”。
自我管理是防治糖尿病的基石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作为“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系列活动的第二年,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自年以来,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始终位居全球首位,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现有糖尿病成年患病人数约1.4亿,还有为数众多的糖尿病前期人群。
当天下午,“糖尿病知识竞赛”医院十六病区示教室举行,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分组知识竞赛,丁芳护士长现场讲授了胰岛素注射的注意事项及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其他注意事项,让糖友们了解共同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性。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主任胡江介绍,糖尿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需要持续接受教育并自我管理,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及其他代谢紊乱,才能促进健康,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许多患者认为,医院看病并吃上药了,病情就能得到控制住,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临床上我们见到太多患者,因自身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工作压力大等各种原因,在糖尿病自我管理中做得并不好,导致病情进展迅速,甚至最终因并发症致死致残。”对类似何先生这样的“反面典型”,糖友们要引以为戒。
“双管齐下”远离“甜蜜”的负担
“判断餐前大剂量是否合适的标准……”医院的糖友互助社群里,张先生(化名)正耐心分享经验,部分新来的群友还是以为他是位内分泌医护,其实张先生也是位“资深”老糖友。
张先生最初因“1月内进行性消瘦8.5kg”医院就诊,门诊随机指血血糖>33.30mmol/L,最终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经积极治疗后,血糖得到控制。
住院期间,张先生就开始积极学习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出院前医生为张先生制定了个体化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并嘱咐他定期随访,同时要在家中监测血糖。
由于分泌胰岛素能力低下,张先生本身血糖调节能力很差,再加上出院后生活方式变动,血糖也产生了明显波动,但他没有因此逃避,而是在医护人员门诊和线上指导的“双重管理”下,坚持书写血糖日记,还购买了家用动态葡萄糖监测设备,加强对自己血糖的监测,并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饮食和运动方案。
如今,张先生的血糖保持稳定,复查各项指标都很正常,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好了——他深知,是自律成就健康。
图注:张先生的前(左图)后(右图)血糖控制对比
“作为医生,我们的使命就是把糖尿病的科学知识更直接、更通俗、更便捷地传达给广大糖友,帮助和督促大家更好地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十余年来,医院糖尿病中心坚持为广大患者和糖尿病高危人群提供形式丰富的糖尿病教育,并积极探索“互联网+”糖尿病管理方法,组建线上糖尿病病友社群,为患者提供互相交流、答疑解惑、守望支持的园地。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km.com/szdzd/14340.html
- 上一篇文章: 罕见疾病纤维性骨炎,易出现病灶转移的情况
- 下一篇文章: 中西医结合代谢疾病糖尿病标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