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杏海独家药二冲刺核心笔记调节
点击上方蓝字, 1.钠 (1)调节体液渗透压、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2)维持血压。 (3)影响肌肉运动、心血管功能及能量代谢。钠不足时,神经肌肉传导迟钝,肌无力、神志模糊昏迷,心血管功能受抑制。 (4)肾对钠的主动重吸收,引起氯的被动重吸收,有利于胃酸形成。 I.高钠血症——血钠>mmol/L。 II.低钠血症——血钠<mmol/L。 2.钾 体内98%的钾存在于细胞内。心肌和神经肌肉都需要钾离子维持应激性。正常血钾:3.5~5.5mmol/L,平均4.2mmol/L。 (1)高钾血症——血钾>5.5mmol/L,高于7.0mmol/L则为严重高钾血症。常见于: (2)低钾血症——血钾<3.5mmol/L。常见于: 排钾利尿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强心苷、糖皮质激素、α受体阻断剂(哌唑嗪等)、双膦酸盐(帕米膦酸钠等)、抗酸剂用量过多,促进钾由尿液中排出。在电解质紊乱(低钾血、低镁血)下,服用抗过敏药(阿司咪唑等)、促胃肠动力药(西沙必利)、氟喹诺酮类(**沙星)、延长心肌复极药(奎尼丁等)极易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氯化钾注射液严禁肌注和直接静脉注射!!仅可静滴(稀释后),否则不仅引起剧痛,且致心脏停搏。 3.镁 参与体内糖代谢及呼吸酶的活性,是糖代谢和呼吸不可缺少的辅助因子。 与钾、钙、钠离子协同作用,共同维持肌肉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心肌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低血镁症——血镁<0.75mmol/L。 ①子痫、子痫前期的首选药——妊娠期妇女控制子痫抽搐及防止再抽搐。 ②用于低镁血症。 4.钙 维持正常的神经传导、肌肉伸缩与舒张、神经-肌肉传导功能。 生理功能: (1)钙离子可使心肌细胞膜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距拉大,使心肌兴奋性趋于稳定。对于高钾血症,紧急措施——立即静注10%葡萄糖酸钙。 (2)高浓度钙与镁离子存在竞争性拮抗——镁中毒的解救。 (3)与氟化物形成氟化钙——氟中毒解救。 (4)钙离子 ——组成凝血因子,参与凝血过程;参与肌肉收缩; ——参与神经递质合成与释放、激素合成与分泌。 (5)钙——骨骼构成的重要物质。 I.高钙血症——血钙>2.75mmol/L。 II.低钙血症——血钙<2.2mmol/L(8.8mg/L)。 (1)应先纠正低血钾,再纠正低钙,以免增加心肌应激性。(二)调节酸碱平衡药 1.调节酸平衡药——碳酸氢钠、乳酸钠、复方乳酸钠山梨醇。 碳酸氢钠 1)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经肺排出,以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2)碱化尿液,促使尿酸、磺胺类、氟喹诺酮类、阿昔洛韦、血红蛋白不易在尿液中形成结晶;并减少尿酸盐、胱氨酸、黄嘌呤盐结石的形成; 3)氨基糖苷类在碱性环境下抗菌活性增加,并减少肾毒性。 碱化尿液以预防尿酸性肾结石,减少磺胺药的肾毒性,以及急性溶血时防止血红蛋白沉积在肾小管; 胃酸过多引起的症状; 巴比妥类、水杨酸类及甲醇中毒。(三)葡萄糖与果糖 二磷酸果糖 右旋1,6-二磷酸果糖是葡萄糖酵解中间产物,调节酶促反应。 作用: (1)促进钾内流。 (2)减少氧自由基产生,有利于休克、缺氧、缺血、损伤状态下的细胞能量代谢和对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心肌细胞修复,改善心肌缺血。 (3)保持红细胞韧性。 (4)加强呼吸肌强度。 用于——缺血缺氧性疾病的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 慢性阻塞性肺病 外周血管疾病 休克(5)能够导致高磷血症。(四)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临床应用 B1——脚气病 B2(核黄素)——咽喉/口/舌/唇/皮炎;贫血。 B6——脂溢样皮肤损害,舌炎、口腔炎。周围神经炎、伴有腕关节肿胀(腕管病)。 C——坏血病、牙龈出血;传染病及紫癜;铁中毒 烟酸——调血脂、糙皮病 叶酸——巨幼红细胞贫血 脂溶性维生素临床应用 (1)A——夜盲症。 (2)D——佝偻病、骨软化病。 (3)E——流产。 (4)K——止血。 水溶性维生素(B、C)典型不良反应 (1)维生素B1——过敏性反应或休克。 (2)维生素B2(核黄素)——尿呈黄色。 (3)维生素B6——严重周围神经炎,神经感觉异常,进行性步态不稳至足麻木、手不灵活。 (4)维生素C——结石。头晕、晕厥。 (5)烟酸 ①强烈的扩张血管作用;②高尿酸血症。 脂溶性维生素(A、D、E、K)典型不良反应 (1)维生素A—— 急性中毒:异常激动、嗜睡、复视、颅内压增高。 慢性中毒:疲乏、软弱、发热、颅内压增高、夜尿增多、毛发干枯或脱落、皮肤干燥或瘙痒、体重减轻、四肢疼痛、贫血、眼球突出、剧烈头痛。 (2)维生素D——低热、烦躁哭闹、惊厥、厌食、体重下降、肝脏肿大、肾脏损害,骨硬化。 (3)维生素E——视物模糊、乳腺肿大、类流感样综合征、胃痉挛、疲乏、软弱。出血倾向;改变内分泌代谢(甲状腺、垂体和肾上腺);改变免疫功能;影响性功能;血栓危险。 (4)维生素K1——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第10章 抗菌药物1.青霉素类2.头孢菌素类3.其他β-内酰胺类 4.氨基糖苷类 5.大环内酯类6.四环素类7.林可霉素类8.多肽类9.酰胺醇类10.氟喹诺酮类11.硝基呋喃类12.硝基咪唑类13.磺胺类14.其他抗菌药物15.抗结核分枝杆菌药16.抗真菌药(一)抗菌药物机制序号药物机制1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抑制转肽酶,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2万古霉素/杆菌肽抑制细胞壁合成3磷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分子结构与磷酸烯醇丙酮酸相似4氨基糖苷类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全过程5四环素类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6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酰胺醇类、利奈唑胺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7氟喹诺酮类与细菌的DNA旋转酶结合影响DNA的合成8硝基呋喃类抑制乙酰辅酶A等多种酶活性产物,干扰细菌代谢并损伤DNA9硝基咪唑类抗阿米巴原虫:抑制氧化还原反应,使原虫氮链发生断裂;抗厌氧菌:硝基被厌氧菌还原成一种细胞毒,作用于细菌的DNA代谢过程10磺胺类、对氨基水杨酸钠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11甲氧苄啶、乙胺嘧啶抑制细菌/疟原虫二氢叶酸还原酶12夫西地酸干扰G因子参加蛋白质合成的移位作用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13异烟肼抑制分枝菌酸合成,从而使细菌细胞丧失耐酸性、疏水性和增殖力14利福平抑制敏感微生物的DNA依赖性RNA多聚酶,阻碍其mRNA的合成15吡嗪酰胺渗入结核菌体,菌体内的酰胺酶使其脱去酰胺基,转化为吡嗪酸16乙胺丁醇与二价离子Mg2+结合,干扰细菌RNA的合成17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使细胞膜上形成微孔,引起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18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抑制真菌细胞膜重要成分麦角固醇的合成,使细胞膜屏障作用发生障碍19丙烯胺类(特比萘芬、萘替芬、布替萘芬)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酶(合成麦角固醇),导致真菌细胞膜的屏障功能受损20灰黄霉素抑制鸟嘌呤代谢而干扰敏感菌的DNA合成和有丝分裂21氟胞嘧啶干扰真菌DNA和蛋白质合成22棘白菌素(**芬净)抑制真菌细胞壁葡聚糖的合成 时间/浓度依赖1.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时间依赖型2.红霉素3.林可霉素类4.糖肽类1.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浓度依赖型2.四环素类3.氨基糖苷类4.硝基咪唑类5.多数氟喹诺酮类(二)典型不良反应序号药物典型不良反应1青霉素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吉海反应(赫氏反应);脑病2氨基糖苷类耳毒性、肾毒性、肌毒性3大环内酯类胃肠道反应、肝毒性、心脏毒性、耳毒性4四环素引起四环素牙;肠道菌群失调(二重感染)5万古霉素红颈综合征或红人综合征6氟喹诺酮类肌痛、骨关节病损、跟腱炎症和跟腱断裂7氯霉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灰婴综合征8加替沙星血糖紊乱9磺胺类肾损伤(结晶尿、血尿和管型尿);过敏反应(各种皮肤过敏)10硝基呋喃类周围神经炎序号药物典型不良反应11异烟肼肝脏毒性、周围神经炎12利福平肝毒性、流感样症候群13乙胺丁醇视神经受损14吡嗪酰胺使血尿酸增高,引起急性痛风发作15氟胞嘧啶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16三唑类、咪唑类肝毒性(肝脏转氨酶AST及ALT升高)17多烯类肾功能损害、高热序号药物典型不良反应18A.头孢菌素类B.其他β-内酰胺类(头孢美唑、头孢替坦、头孢米诺、拉氧头孢、氟氧头孢)C.氯霉素D.硝基咪唑类E.呋喃唑酮双硫仑样反应19A.氟喹诺酮类B.磺胺类C.灰黄霉素D.新四环素类(多西、米诺、美他、地美)E.林可/克林霉素光敏反应(三)首选药序号药物感染1青霉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肺炎链球菌感染;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感染;与氨基糖苷类联合用于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2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口服——根除胃、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3大观霉素淋病奈瑟菌所致的尿道炎、前列腺炎、宫颈阴道炎和直肠感染4大环内酯类军团菌病、支原体、百日咳、空肠弯曲菌肠炎5林可霉素类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慢性骨髓炎及关节感染6奥硝唑厌氧菌感染、阿米巴病、阴道滴虫病7磺胺嘧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之一8利奈唑胺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感染9特比萘芬皮肤癣菌病10伏立康唑曲霉菌病11两性霉素B组织胞浆菌病12氟康唑侵袭性念珠菌病(四)其他考点1.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和磺胺类——减少青霉素类的肾小管分泌而延长其血浆半衰期。青霉素类与酸性较强(pH3.5~5.5)的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或作为溶剂,可失去效价并易致过敏性反应。 (1)溶剂应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pH5.0~7.5)。 (2)水溶液在室温不稳定,应新鲜配制。 口诀1-半合成青霉素青V怕酸又怕酶,抗菌谱嘛比较窄甲苯绿双能耐酶,氨苄阿莫真是美铜变绿了要索赔,美体骨干乐开怀2.头孢菌素分类分类代表药物第一代头孢拉定、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第二代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头孢丙烯第三代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克肟、头孢泊肟酯第四代头孢吡肟第五代头孢洛林酯、头孢托罗、头孢吡普五代头孢的特点分类G+菌G-菌对β-内酰胺酶肾毒性第一代强弱不稳定大第二代不如第一代增强较稳定较小第三代弱强,铜绿假单胞菌有效高度稳定基本无第四代强稳定无第五代超光谱,超完美 把握在围术期合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1)术前——以小容积量溶剂稀释,在短时间(30min)滴注,保证足够的血药浓度。 (2)术后——预防性抗生素的时间尽可能缩短,有时(手术超过3h、出血量≥ml)需重复给药,但一般不宜超过1天。不应无原则持续给药。预防性用药不得超过手术病例总数的30%。(3)对头孢菌素、青霉素类过敏者,G+菌选用万古霉素;G-菌选用氨曲南。3.其他β-内酰胺类分类药物特点1.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对大多数超广谱β-内酰胺酶稳定,抗厌氧菌作用强2.碳青霉烯类**培南最广——G+菌、G-菌、需氧菌、厌氧菌3.单酰胺菌素类氨曲南氨基糖苷类的替代品,窄,仅G-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杆菌4.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广——多种G-菌及厌氧菌 4.链霉素链接鼠鼠兔,布包腹股沟5.四环素衣支螺立最好记,霍乱布鲁鼠和兔。胃肠肝伤光过敏,二重感染牙齿黄6.硝基呋喃类抗菌药物 呋喃妥因 尿中浓度较高,肾小球滤过为主要排泄途径—— (1)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 (2)预防尿路感染。 呋喃唑酮 ——主要治疗细菌性痢疾等肠道感染、贾第鞭毛虫感染及阴道滴虫病等。 7.利奈唑胺 主要用于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感染,以及其他敏感菌引起的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 G+球菌总结 A.首选——青霉素类; B.耐药、轻中度感染——大环内酯类; C.耐药、严重感染——万古霉素; D.耐万古霉素——利奈唑胺。8.抗真菌药分类药物多烯类两性毒素B、制霉菌素唑类咪唑类(酮康唑)、三唑类(伊曲康唑)丙烯胺类特比萘芳(浅为主)棘白菌素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深)嘧啶类氟胞嘧啶(深)其他灰黄毒素(浅) (1)两性霉素B与下列药物有协同作用,会增强相应的毒性反应:洋地黄(低钾)、氟胞嘧啶、氨基糖苷类、抗肿瘤药、卷曲霉素、多黏菌素、万古霉素等(肾毒性)。 (2)应用尿液碱化药——可增强两性霉素B的排泄,并减少肾小管酸中毒可能。扫描北京医院看白癜风多少钱专业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km.com/szdzz/1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狼疮性肾炎并发高血氯性酸中毒一例
- 下一篇文章: 血酮代谢酸中毒及其临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