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心血管系统用药安全缺口



近日,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发布了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提到“按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占81.2%、中药占17.3%、生物制品占1.5%。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仍居首位,占化学药的46.2%,较年降低了1.4个百分点,报告比例已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心血管系统用药占化学药的10.2%,较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且连续5年呈上升趋势。”为什么心血管系统用药的不良反应会逐年增高,如何合理使用来保证其用药安全?为此,记者采医院药学的有关专家。   不良反应增加因素众多   《报告》中指出:“在化学药总体排名和按剂型分布的排名中,心血管系统用药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心血管系统用药尤其是口服制剂使用越来越广泛。应进一步加强心血管系统用药监测与评价。”   近日刚刚发布的《中国心血管报告》也印证了上述说法。其中显示: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呈明显上升态势,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8%,城市为41.9%。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政府主导下的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对此,医院的心血管临床药师张士红主任药师谈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高脂、高蛋白饮食的摄入增加。同时,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也导致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生活不规律)。此外,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也在加速,而老年人又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这些都成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的影响因素。   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赵菁也表示,现在我国尤其是大中城市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均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也与医疗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社区医疗及宣教的普及使群众对自身健康更加   据《中国心血管报告》显示:目前,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卒中患者至少万,心肌梗死患者万,心力衰竭患者万,肺心病患者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万,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万。每5个成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病。   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使得临床上心血管系统用药所占的比例很高。张士红表示,药物是一把“双刃剑”,用药的增加必定会伴随着不良反应的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药物种类很多,有降压药、扩冠药、抗血小板药、抗凝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溶栓药、调脂药、心肌营养药、血管活性药物等,每一类药物都有其作用特点,不良反应也各异。比如,降压药物包括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等。其中,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有氨氯地平、贝尼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拉西地平、非洛地平等,其主要不良反应是脚踝水肿,牙龈增生;ACEI有卡托普利、咪达普利、培哚普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雷米普利、群多普利、赖诺普利等,ARB有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氯沙坦钾、奥美沙坦酯、坎地沙坦等,主要不良反应是干咳、高血钾等;β-受体阻滞剂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艾司洛尔、普萘洛尔等,心率减慢、多梦等是其不良反应。   “心血管系统用药不仅种类繁多,需要合并使用的也多。”张士红举例说,诊断为冠心病入院的患者,按照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指南,需要处方5种以上的药物。有统计表明,同时服用6~10种药物,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发生率为7%。如果患者合并多种疾病,合用的药物越多,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就越高。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李玉峰副主任医师和张菁都表示,老年人往往不只患有一种疾病,因而多种药物混杂在一起,有可能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大大增加。   张士红还介绍,由于服用多种药物,少有患者有很好的依从性,药物需要调整时未及时调整,吃错药,过量、过长时间服药,自行添用药物或同时接受几位互不联系的医生的治疗,服用多种保健食品等,都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   受访专家亦表示,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逐步完善,使得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也相应增加。   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   张士红表示,要减少心血管系统用药的不良反应,一定要加强医疗机构的规范化治疗,现在推行的临床路径、每年更新的心血管诊疗指南,以及临床试验总结的循证医学证据,都是能对患者增强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增加获益、减少不良反应和死亡率的好举措。   但是,这些针对医生的规范化治疗的要求,对保证用药安全所起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张士红强调,药物不良反应与接受药物治疗的不同人群、患者机体的疾病状态、药物本身均有关。对于老年患者,其免疫力和肝肾功能下降,代谢药物的能力也下降,容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产生剂量依赖性药物不良反应。老年人还容易合并多种疾病,用药种类繁多,如很多老年人出现皮疹等反应很难判断与哪种具体药物相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不同的抗原、半抗原(药物)产生免疫反应,对药物的过敏现象逐渐增多,且当用药超过5种以上时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如地高辛、抗心律失常药、利尿药、抗凝药物及抗抑郁药、降糖药,在老年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都很高。此外,有些老年人对药物不良反应表现迟钝,症状不典型,如药物热时不能及时发现体温升高,低血糖时不能马上表现出心跳加快、出汗。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医生、药师需要进行细致的个体化用药教育,交待药物的用法用量、服用时间、贮存方法等,告知患者可能存在的用药隐患,并实行定期随访。李玉峰也强调,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心衰者、过敏体质者等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人群,其用药都要特别给予   李玉峰还提醒,按医嘱用药对保证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切勿自行随便服用。他在临床上发现,很多患者看到别人吃的药有效就盲目效仿,其实这样特别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所有药物都有相对的禁忌证、适应证、不良反应,而医生也要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如营养状况、肝肾功能、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从小剂量开始用药(如降压药),才可能避免不良反应。如有的降压药有高钾的不良反应,而肾衰患者特别容易出现高钾,给这类患者使用降压药时就应避免那些能升高血钾的药物,否则易出现血钾升高,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心衰患者在服用地高辛的同时又服用胺碘酮,有可能引起药物相互作用,升高血药浓度,出现中毒反应。   张士红赞同地表示,高敏体质者如对海鲜过敏,就可能会对造影剂(含碘)过敏;处于感冒状态、卡他症状较严重时,服用ACEI类降压药更易诱发干咳的不良反应。当患者存在抗血小板药物依赖抗体、血小板基因调控异常、性别为女性等因素时,使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药物或低分子肝素时,更容易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因此,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张士红特别强调,对于心内科的血管活性药物,尽量使用输液泵根据公斤体重精细调节用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李玉峰也强调,使用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一定要辨证治疗,现在西医大夫使用的中药比例比中医大夫还多,部分西医大夫开中药时不对症也不辨证,所以特别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加强心血管系统用药监测   赵菁表示,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定期或阶段性对主要脏器的功能进行监测至关重要,如肝功和肾功。药物都需从肝肾代谢,尤其心血管疾病的许多常用治疗药物,其代谢途径非常类似,长期大量服用会产生竞争性抑制,导致药物疗效减低。其实,西药成分明确,含量单纯固定,合用的安全性非常高,大部分的心血管系统用药可以同时服用。但是,对于新加用的药品,则建议和原有药物间隔一段时间服用,或者不同时加用好几种新药,以方便区分是否为由新加用的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   “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需长期用药。”医院临床研究中心陈志刚副主任药师介绍,药物不良反应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需要区别监测和速发型如过敏性休克、恶心、头痛等,有的是一过性,有的轻微可耐受,有的危及生命,但因为产生的时间与用药的相关性比较明显,易于被患者和医生所察觉。而迟发型的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伤、血小板异常等,则不易确定与用药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是有些不良反应在停药后依旧长期存在,不容易从药物作用机制的角度解释药物与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例如,部分高血压患者服用ACEI类的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或含有该类药物的复方制剂,出现阵发性干咳,夜间加重,服用止咳药治疗效果不佳,停药数周后可能依然未止。有的患者误认为是咽炎等原因导致,此种情况需要患者停止服用该类药物,直到咳嗽完全停止,同时换用其他类型的降压药物。   陈志刚还谈及,近年我国心血管系统的新药依旧以仿制药为主,但是以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为注册依据的品种有增加的趋势,这种情况一方面令我国患者能够尽早地使用国际的新药研发成果;另一方面也因为临床数据有限,在新药临床使用过程中罕见的不良反应尚未被报道或发现。   张士红和李玉峰表示,近年来,新型的心血管系统用药层出不穷,如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普拉格雷、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抗心衰药左西孟坦,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决奈达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阿利吉仑、依普利酮,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等,虽都是经过规范的临床试验才批准上市的,但仍有待于长期应用验证最终的安全性。而且由于临床使用经验相对不足,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所以用药时也要加强监测。

近日,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发布了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提到“按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占81.2%、中药占17.3%、生物制品占1.5%。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仍居首位,占化学药的46.2%,较年降低了1.4个百分点,报告比例已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心血管系统用药占化学药的10.2%,较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且连续5年呈上升趋势。”为什么心血管系统用药的不良反应会逐年增高,如何合理使用来保证其用药安全?为此,记者采医院药学的有关专家。   不良反应增加因素众多   《报告》中指出:“在化学药总体排名和按剂型分布的排名中,心血管系统用药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心血管系统用药尤其是口服制剂使用越来越广泛。应进一步加强心血管系统用药监测与评价。”   近日刚刚发布的《中国心血管报告》也印证了上述说法。其中显示: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呈明显上升态势,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8%,城市为41.9%。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政府主导下的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对此,医院的心血管临床药师张士红主任药师谈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高脂、高蛋白饮食的摄入增加。同时,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也导致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生活不规律)。此外,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也在加速,而老年人又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这些都成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的影响因素。   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赵菁也表示,现在我国尤其是大中城市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均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也与医疗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社区医疗及宣教的普及使群众对自身健康更加   据《中国心血管报告》显示:目前,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卒中患者至少万,心肌梗死患者万,心力衰竭患者万,肺心病患者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万,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万。每5个成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病。   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使得临床上心血管系统用药所占的比例很高。张士红表示,药物是一把“双刃剑”,用药的增加必定会伴随着不良反应的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药物种类很多,有降压药、扩冠药、抗血小板药、抗凝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溶栓药、调脂药、心肌营养药、血管活性药物等,每一类药物都有其作用特点,不良反应也各异。比如,降压药物包括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等。其中,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有氨氯地平、贝尼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拉西地平、非洛地平等,其主要不良反应是脚踝水肿,牙龈增生;ACEI有卡托普利、咪达普利、培哚普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雷米普利、群多普利、赖诺普利等,ARB有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氯沙坦钾、奥美沙坦酯、坎地沙坦等,主要不良反应是干咳、高血钾等;β-受体阻滞剂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艾司洛尔、普萘洛尔等,心率减慢、多梦等是其不良反应。   “心血管系统用药不仅种类繁多,需要合并使用的也多。”张士红举例说,诊断为冠心病入院的患者,按照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指南,需要处方5种以上的药物。有统计表明,同时服用6~10种药物,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发生率为7%。如果患者合并多种疾病,合用的药物越多,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就越高。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李玉峰副主任医师和张菁都表示,老年人往往不只患有一种疾病,因而多种药物混杂在一起,有可能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大大增加。   张士红还介绍,由于服用多种药物,少有患者有很好的依从性,药物需要调整时未及时调整,吃错药,过量、过长时间服药,自行添用药物或同时接受几位互不联系的医生的治疗,服用多种保健食品等,都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   受访专家亦表示,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逐步完善,使得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也相应增加。   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   张士红表示,要减少心血管系统用药的不良反应,一定要加强医疗机构的规范化治疗,现在推行的临床路径、每年更新的心血管诊疗指南,以及临床试验总结的循证医学证据,都是能对患者增强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增加获益、减少不良反应和死亡率的好举措。   但是,这些针对医生的规范化治疗的要求,对保证用药安全所起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张士红强调,药物不良反应与接受药物治疗的不同人群、患者机体的疾病状态、药物本身均有关。对于老年患者,其免疫力和肝肾功能下降,代谢药物的能力也下降,容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产生剂量依赖性药物不良反应。老年人还容易合并多种疾病,用药种类繁多,如很多老年人出现皮疹等反应很难判断与哪种具体药物相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不同的抗原、半抗原(药物)产生免疫反应,对药物的过敏现象逐渐增多,且当用药超过5种以上时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如地高辛、抗心律失常药、利尿药、抗凝药物及抗抑郁药、降糖药,在老年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都很高。此外,有些老年人对药物不良反应表现迟钝,症状不典型,如药物热时不能及时发现体温升高,低血糖时不能马上表现出心跳加快、出汗。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医生、药师需要进行细致的个体化用药教育,交待药物的用法用量、服用时间、贮存方法等,告知患者可能存在的用药隐患,并实行定期随访。李玉峰也强调,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心衰者、过敏体质者等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人群,其用药都要特别给予   李玉峰还提醒,按医嘱用药对保证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切勿自行随便服用。他在临床上发现,很多患者看到别人吃的药有效就盲目效仿,其实这样特别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所有药物都有相对的禁忌证、适应证、不良反应,而医生也要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如营养状况、肝肾功能、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从小剂量开始用药(如降压药),才可能避免不良反应。如有的降压药有高钾的不良反应,而肾衰患者特别容易出现高钾,给这类患者使用降压药时就应避免那些能升高血钾的药物,否则易出现血钾升高,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心衰患者在服用地高辛的同时又服用胺碘酮,有可能引起药物相互作用,升高血药浓度,出现中毒反应。   张士红赞同地表示,高敏体质者如对海鲜过敏,就可能会对造影剂(含碘)过敏;处于感冒状态、卡他症状较严重时,服用ACEI类降压药更易诱发干咳的不良反应。当患者存在抗血小板药物依赖抗体、血小板基因调控异常、性别为女性等因素时,使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药物或低分子肝素时,更容易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因此,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张士红特别强调,对于心内科的血管活性药物,尽量使用输液泵根据公斤体重精细调节用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李玉峰也强调,使用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一定要辨证治疗,现在西医大夫使用的中药比例比中医大夫还多,部分西医大夫开中药时不对症也不辨证,所以特别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加强心血管系统用药监测   赵菁表示,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定期或阶段性对主要脏器的功能进行监测至关重要,如肝功和肾功。药物都需从肝肾代谢,尤其心血管疾病的许多常用治疗药物,其代谢途径非常类似,长期大量服用会产生竞争性抑制,导致药物疗效减低。其实,西药成分明确,含量单纯固定,合用的安全性非常高,大部分的心血管系统用药可以同时服用。但是,对于新加用的药品,则建议和原有药物间隔一段时间服用,或者不同时加用好几种新药,以方便区分是否为由新加用的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   “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需长期用药。”医院临床研究中心陈志刚副主任药师介绍,药物不良反应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需要区别监测和速发型如过敏性休克、恶心、头痛等,有的是一过性,有的轻微可耐受,有的危及生命,但因为产生的时间与用药的相关性比较明显,易于被患者和医生所察觉。而迟发型的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伤、血小板异常等,则不易确定与用药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是有些不良反应在停药后依旧长期存在,不容易从药物作用机制的角度解释药物与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例如,部分高血压患者服用ACEI类的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或含有该类药物的复方制剂,出现阵发性干咳,夜间加重,服用止咳药治疗效果不佳,停药数周后可能依然未止。有的患者误认为是咽炎等原因导致,此种情况需要患者停止服用该类药物,直到咳嗽完全停止,同时换用其他类型的降压药物。   陈志刚还谈及,近年我国心血管系统的新药依旧以仿制药为主,但是以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为注册依据的品种有增加的趋势,这种情况一方面令我国患者能够尽早地使用国际的新药研发成果;另一方面也因为临床数据有限,在新药临床使用过程中罕见的不良反应尚未被报道或发现。   张士红和李玉峰表示,近年来,新型的心血管系统用药层出不穷,如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普拉格雷、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抗心衰药左西孟坦,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决奈达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阿利吉仑、依普利酮,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等,虽都是经过规范的临床试验才批准上市的,但仍有待于长期应用验证最终的安全性。而且由于临床使用经验相对不足,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所以用药时也要加强监测。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好医院
中医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km.com/szdyy/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