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安交通大学自考护理本科主干课



外科

名词解释:

1、外科护理学:是阐述和研究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是基于医学科学的整体发展而形成的

2、等渗性缺水:外科病人最易发生,水、钠成比例丧失;血清钠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于正常范围;因可造成细胞外液量(包括循环血量)迅速减少,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

3、低渗性缺水:水、钠同时丢失,但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mmol/L,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4、高渗性缺水:水、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5、水中毒:是指机体的摄取水总量超过了排出水量,水潴留体内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8、代谢性酸中毒:指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临床最常见

9、代谢性碱中毒:体内H+丢失或HCO3-增多所致

10、呼吸性酸中毒: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致血液中PaCO2增高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11、呼吸性碱中毒:肺泡通气过度,体内CO2排出过多致PaCO2降低而引起的低碳酸血症

12、休克: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骤减,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13、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或者胸腔段上下腔静脉内的压力,其变化可反应血容量和右心功能

14、麻醉: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的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

15、局部麻醉:又称局麻,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的麻醉方法,病人意识清醒,适用于较表浅、局限的手术16、蛛网膜下隙阻滞:又称脊椎麻醉或腰麻,是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前根和后根,产生不同程度的阻滞

17、硬脊膜外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使其支配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

18、全身麻醉:最常用的麻醉方法,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特点:可逆、易控、不留后遗症

19、吸入麻醉:是将挥发性麻醉剂或气体吸入肺内,经肺泡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效应的一种方法20、静脉麻醉:是经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21、外科手消毒:手术人员通过机械刷洗和化学消毒方法祛除并杀灭双手和前臂的暂居菌和部分常驻菌,而达到消毒皮肤的目的

22、围术期: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阶段

23、围术期护理:指在围术期为病人全程、整体的护理

24、外科感染: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留置导管等并发的感染25、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好发于毛囊及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26、痈:是指相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27、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28、急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是指病菌经破损的皮肤、黏膜,或其他感染灶侵入淋巴管,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急性淋巴管炎波及所属淋巴结时,即为急性淋巴结炎

29、脓毒症是指因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神志有明显改变者。

30、细菌侵入血液循环,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者,称为菌血症

31、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以肌肉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32、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以肌坏死或肌炎为特征的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33、损伤:是指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破坏或功能障碍及其所引起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34、创伤:指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和功能障碍,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损伤

35、挤压综合征:凡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的部位受到重物长时间挤压致肌肉组织缺血性坏死,继而引起肌红蛋白血症、肌红蛋白尿、高血钾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特点的全身性改变,称为挤压综合征(crushsyndrome),又称为Bywaters综合征35、烧伤:指由热力、光源、电、化学物质、及放射线等因素所致的组织损伤的统称

36、显微外科:是利用光学放大,即使用放大镜或手术显微镜,对细小组织进行精细手术的一种专门的外科技术

37、完全性离断伤:远侧完全离体,无任何组织相连,或极少量组织相连,清创时须切除者38、不完全离断伤:肢(指)体骨折或脱位、断面连接的软组织少于断面总量的1/4,主要血管断裂,如果不修复血管远端肢(指)体将发生坏死

39、断肢(指)再植:对完全离断或不完全离断的肢(指)体,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其进行清创、血管吻合、骨骼固定以及修复肌腱和神经,将肢(指)体重新缝合到原位,使其完全存活并恢复一定功能的精细手术40、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41、恶性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长期作用下、某一正常的组织细胞发生异常分化和过度无限增生的结果

42、器官移植:通过手术的方法将某一个体的活性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体内,使之迅速恢复原有的功能,以代偿受者相应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丧失的功能

43、颅内压: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成年人正常颅内压为70~mmH2O(0.7~2.0kPa)

44、颅内压增高:许多颅脑疾病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缩小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高于2.0kPa(mmH2O),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病征

45、脑疝:当颅腔内某一分腔的压力高于邻近分腔,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部分脑组织被挤入颅内生理孔道或裂隙中,导致脑组织、血管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

填空、简答

1、外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业务素质、突出的人文素质、良好的身心素质2、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Na+,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K+

3、等渗性缺水病因:①消化液的急性丧失。②体液丧失,如急性腹膜炎、肠梗阻、大面积烧伤早期等

4、等渗性缺水临床表现:缺钠症状:恶心、畏食、乏力

缺水症状:不感觉口渴,眼窝凹陷,尿少,口唇干,皮肤弹性低

5、等渗性缺水处理原则:处理病因,防止水、钠继续丧失。一般选用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尽快补充血容量,注意:大量补充等渗盐水时易引起高氯性酸中毒6、低渗性缺水病因:①消化液持续性丢失致钠盐丢失过多②大创面的慢性渗液③治疗性原因

7、低渗性缺水临床表现:细胞外液减少所致血容量下降是本型的主要特点,病人一般无口渴

轻:[Na+]<mmol/L—疲乏、头晕、手足麻木;尿量增多,尿中Na+减少中:[Na+]<mmol/L—恶心、呕吐、脉搏细速、视物模糊、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浅静脉瘪陷、站立性晕倒;尿量减少,尿中几乎不含Na+和Cl-重:[Na+]mmol/L—神志不清,木僵;昏迷或四肢痉挛性抽搐,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8、低渗性缺水处理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静脉输注高渗盐水或含盐溶液,轻、中度缺钠病人,—般补充5%葡萄糖盐溶液,重度缺钠病人,先输晶体溶液,后输胶体溶液

9、高渗性缺水病因:水分不足摄入,水分丧失过多

10、高渗性缺水处理原则:尽早去除病因,防止体液继续丢失,鼓励病人饮水,无法口服者经静脉输入5%葡萄糖溶液或0.45%低渗盐水11、水中毒病因肾功能不全,排尿能力下降各种原因引起ADH分泌过多机体摄水分过多或静脉补液过多

12、水中毒临床表现急性水中毒:引起脑水肿及肺水肿和精神症状慢性水中毒:多被原发病症状掩盖处理原则:立即停止水分摄入,严重者还需用利尿剂以促进水排出

13、低钾血症病因:钾摄入不足钾丧失过多:是低血钾最主要的病因体内分布异常

14、低钾血症临床表现:肌无力为最早的临床表现,消化道功能障碍,心脏功能异常,代谢性碱中毒

15、低钾血症心电图检查:早期:T波降低、变平或倒置晚期:ST段下降、QT间期延长、出现U波16、低钾血症处理原则:病因治疗,补钾:临床常用10%氯化钾经静脉补给

17、低钾血症护理措施补钾原则:口服补钾、见尿补钾、控制补钾浓度:钾浓度不宜超过40mmol/L、速度勿快:速度不宜超过20mmol/h、总量限制、严密监测:每日补钾3~6g

18、高钾血症病因:钾排出减少、钾分布异常

19、高钾血症心电图早期:T波高尖、QT间期延长、随后出现QRS升高、QR间期延长

20低钾血症合并碱中毒、反常性酸性尿

高钾血症合并酸中毒、反常性碱性尿21、代谢性酸中毒病因:酸性物质产生过多、H离子排出减少、碱性物质丢失过多、酸性物质摄入过多

22、呼吸深快为最突出表现,呼出气体有酮味、疲乏嗜睡或烦躁、肌张力减弱,腱反射下降、面色潮红、心率加快、血压偏低、心律不齐

23、代谢性酸中毒治疗原则:积极处理原发病、消除诱因、重症:补液的同时需应用碱剂治疗。常用碱剂为5%碳酸氢钠溶液

24、代谢性碱中毒病因:胃液丧失过多、碱性物质丢失过多、低钾血症、利尿剂的使用

25、代谢性碱中毒临床表现:轻者常无明显表现,有时可有呼吸变浅、变慢治疗原则:治疗原发病、解除病因、碱中毒者多伴有低钾,尿量大于40ml/h后,补钾

26、呼吸性酸中毒病因:胸廓活动受限、呼吸道阻塞或肺部疾病、呼吸机管理不当

27、呼吸性酸中毒临床表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紫绀、头痛、躁动不安等重者可伴血压下降、谵妄、昏迷等血浆pH降低、PaCO2增高,血浆HCO3-可正常

28、呼吸性碱中毒临床表现多数病人有呼吸急促表现;眩晕、手足麻木、肌震颤、手足抽搐等处理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对症治疗可用纸袋罩住口鼻呼吸或让病人吸入含有5%CO2的氧气

29、休克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30、休克处理原则:

①一般急救:保持呼吸道通畅,间歇给氧6~8L/分,病情危害者,可考虑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保持病人安静,尽量减少搬动,适当予镇痛剂

②补充血容量

③积极处理原发病

④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⑤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31、麻醉前用药常用药物镇静药:地西泮催眠药:苯巴比妥钠镇痛药:吗啡、哌替啶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抗组胺药:异丙嗪

32、蛛网膜下隙阻滞术中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①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原因:麻醉区域血管扩张;迷走神经相对亢进处理血压下降:加快输液速度;必要时用麻黄碱心率过缓:静脉注射阿托品

②恶心呕吐原因:低血压、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手术牵拉等处理:对因处理、止吐③呼吸抑制胸段脊神经阻滞表现:肋间肌麻痹、胸式呼吸减弱、潮气量减少、咳嗽无力,甚至发绀处理:吸氧,维持呼吸及循环

④头痛原因:脑脊液流失表现:术后1~3天,第一次抬头或起床活动时出现,位于枕部、顶部或颞部,呈搏动性预防:避免反复穿刺,保证入量;麻醉后去枕平卧6~8小时处理:休息;重者可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等33、硬脊膜外阻滞常见并发症①全脊椎麻醉:最严重原因:麻醉药误入蛛网膜下腔表现:低血压、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处理:维持呼吸和循环

②全脊椎麻醉预防:注药前确认置管位置,先用试验剂量,确定无误后再给后续药量

③局麻药毒性反应因导管误入血管或药物吸收过快,注药前须回抽,检查硬膜外导管内回流情况一旦发生,及时处理

④硬膜外血肿原因:血管受损表现:脊髓压迫处理:清除血肿34、全身麻醉常见并发症①反流与误吸处理:头低脚高,头偏向一侧预防: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俯卧带轻度俯倾

②上呼吸道梗阻

表现:呼吸困难并有鼾声、完全梗阻时有鼻翼扇动和三凹征

处理:查明原因,对因处理、如下颌托起,放入口咽或鼻咽通气道

③下呼吸道梗阻④低血压⑤高血压⑥心脏骤停

35、手术分类①按手术目的分类:诊断性手术、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

②按手术时限分类可分:急症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

37、手术前

胸部手术者,训练腹式呼吸;腹部手术者,训练胸式呼吸

一般手术:手术前禁食8~12小时,禁饮4小时胃肠道手术:术前1~2日开始进流质饮食一般手术:于术前1日晚行清洁灌肠胃肠道手术:术前3日开始做肠道准备(幽门梗阻者,术前应洗胃)38、手术后一般护理体位①根据麻醉类型及手术方式安置全麻: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蛛网膜下隙麻醉:平卧或头低卧位6~8小时硬脊膜外阻滞:平卧6小时后根据手术部位安置体位②根据手术类型及手术方式安置颅脑手术,如无休克或昏迷: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颈、胸部手术:高半坐卧位腹部手术:低半坐卧位或斜坡卧位脊柱或臀部手术:俯卧或仰卧位③根据手术类型腹腔内有污染者,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尽早改为半坐位或头高脚低位休克病人:中凹卧位或平卧位肥胖病人:侧卧位

饮食护理非腹部手术:局麻和小手术手术后即可进食;椎管内麻醉手术,3~6小时后可进食;全麻手术待麻醉清醒,恶心、呕吐反应消失可进食腹部手术:一般需禁食24~48小时,待肠道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少量流质,逐步递增至全量流质术后不适的护理

切口疼痛:一般术后24小时内疼痛最剧烈,2~3日后逐渐减轻发热:手术后由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反应,术后病人体温可略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临床上称之为外科手术热或术后吸收热

恶心,呕吐;腹胀;尿潴留;呃逆;出血;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消化道症状(常见急性胃扩张、肠梗阻等并发症)

39、外科感染分类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特异性、非特异性按病程: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按病菌入侵时间: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按病菌来源: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按感染发生的条件:机会感染、二重感染、医院内感染等外科感染的特点:常为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大部分感染病人有明显而突出的局部症状和体征,严重时可有全身表现;感染常集中于局部,发展后可导致化脓、坏死等,常需外科处理。

临床表现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器官系统功能障碍

全身症状特殊表现

处理原则局部治疗:保护感染部位、物理疗法、外用药物、手术全身治疗:应用抗菌药物、支持疗法、对症治疗

40、疖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危险三角区的疖处理原则:早期促使炎症消退、排脓

痈临床表现:片状红肿热痛伴全身症状、唇痈容易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处理原则:全身治疗、局部治疗

急性蜂窝织炎护理措施预防窒息:对颈、面部感染的病人,注意观察有无呼吸费力、呼吸困难发绀甚至窒息等症状

急性淋巴管炎网状淋巴管炎(丹毒):片状红疹伴疼痛、全身症状;丹毒可复发,下肢丹毒可发展成“象皮肿”

甲沟炎:红肿热痛、功能障碍脓性指头炎疼痛特点:针刺样疼痛→搏动性跳痛→疼痛减轻

全身感染(即脓血症和菌血症)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有原发感染病灶、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灌注不足骤起寒战,高热头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面色苍白或潮红、出冷汗。神志淡漠、谵妄甚至昏迷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肝脾可肿大,严重者出现黄疸或皮下出血瘀斑等并发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41、破伤风病因:开放性损伤:伤口缺氧环境;破伤风梭菌;机体的免疫力低下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7~8日,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前驱期: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张口不便、烦躁不安等,张口不便为主要特征发作期:典型症状是在肌肉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呈阵发性的强烈痉挛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困难

处理原则:清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重要环节)、防治并发症

预防措施彻底清创: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和湿敷伤口,破坏有利于细菌生长的缺氧环境人工免疫主动免疫: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被动免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一般护理环境要求:单人隔离病室,温度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遮光用药护理:遵医嘱及时准确使用TAT、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镇静解痉药物、抗菌药物、降温药等,并观察疗效隔离消毒42、创伤临床表现局部表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伤口和出血全身表现:体温升高、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处理原则现场急救抢救生命:循环和呼吸功能的支持、伤口的止血、包扎、固定、迅速、安全、平稳地转送

全身处理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镇静止痛、防治感染、支持治疗、心理支持

局部处理闭合性损伤:制动抬高、冷敷,12h后热敷、理疗,骨折需复位固定,必要时手术修复开放性损伤清洁伤口:直接缝合污染伤口:清创术感染伤口:换药、引流

闭合性损伤:软组织损伤,抬高或平放受伤肢体;12小时内予以局部冷敷和加压包扎,以减少局部组织的出血和肿胀。伤后12小时起改用热敷、理疗、药物外敷等,以促进血肿和炎症的吸收。注意观察皮下出血及血肿的变化情况。伤情稳定后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挤压综合征表现:肢体肿胀、压痛、肢体主动活动及被动牵拉活动引起疼痛、皮温下降、感觉异常、弹性减弱,在24小时内出现茶褐色尿或血尿等改变

护理:早期禁止抬高患肢和对患肢进行按摩和热敷;协助医师切开减压,清除坏死组织;遵医嘱应用碳酸氢钠及利尿剂,防止肌红蛋白阻塞肾小管;对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疗的肾衰竭病人做好相应护理

43、烧伤深度估计Ⅰ度:皮肤红斑,干燥、灼痛,无水疱浅Ⅱ度:红肿疼痛明显;有水疱,疱壁薄,创面基底潮红深Ⅱ度:水肿明显,痛觉迟钝,拔毛痛;水疱较小,疱壁较厚,创面基底发白或红白相间Ⅲ度:痛觉消失,创面无水疱,干燥如皮革样坚硬,呈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炭化,形成焦痂

处理原则①现场急救:迅速脱离致热源;保护创面;保持呼吸道通畅其他救治措施:补液、镇静、止痛

②防治休克液体疗法是防治休克的主要措施补液总量伤后第1个24小时补液量=体重(kg)×烧伤面积×1.5ml(儿童为1.8ml,婴儿为2ml)+0ml(儿童60~80ml/kg,婴儿ml/kg)伤后第2个24小时=1/2(第1个24小时电解质液和胶体液)+0ml(生理需要量)

补液种类胶体液和电解质液的比例为1:2,广泛深度烧伤者与小儿烧伤其比例可改为1:1胶体液首选血浆,电解质溶液首选平衡盐液

③处理创面:初期清创、包扎疗法、暴露疗法、手术疗法

④防治感染:改善机体防御机能、正确处理烧伤创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补液有效的指标:①成人每小时尿量为30~50ml②病人安静,无烦躁不安③无明显口渴④脉搏、心跳有力,脉率<次/分(小儿<次/分)⑤收缩压维持在90mmHg、脉压在20mmHg以上,中心静脉压为5~12cmH2O⑥呼吸平稳

44、恶性肿瘤处理原则Ⅰ期手术治疗为主Ⅱ期局部治疗为主,辅以全身化疗Ⅲ期手术前、后及术中放疗或化疗等Ⅳ期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治疗

45、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三主症”

颅内压增高常见护理诊断/问题有脑组织灌注无效的危险与颅内压增高有关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剧烈呕吐及应用脱水剂有关潜在并发症脑疝

护理措施冬眠低温治疗的护理降温方法:先冬眠后降温,每小时体温下降1℃,肛温32~34℃为宜观察病情:P>次/分、BP<mmHg、呼吸次数减少或不规则时,应及时通知医师并发症:肺部并发症、低血压、冻伤复温:先停降温,后停药,任其自然复温

46、头皮损伤

⑴头皮血肿

①皮下血肿:血肿体积小、张力高、压痛明显,周边较中心区硬②帽状腱膜下血肿:血肿范围广,可蔓延全头,张力低,波动感明显③骨膜下血肿:血肿范围不超过颅缝,张力高,大者可有波动感,常伴有颅骨骨折

处理原则较小的头皮血肿无需特殊处理;若血肿较大,则应在严格消毒下,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常见护理诊断/问题急性疼痛与头皮血肿有关潜在并发症感染、出血性休克

⑵头皮裂伤临床特点:出血多,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处理原则:现场急救可局部压迫止血,争取24小时内清创缝合

⑶头皮撕脱伤临床特点:剧烈疼痛和大量出血而发生休克,有时合并颈椎损伤急救与治疗:现场加压包扎止血,抗休克,及早清创和抗感染治疗。完全撕脱的头皮用无菌敷料包裹,隔水放置于有冰块的容器医院,争取清创后再植

47、颅骨骨折

按骨折部位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按骨折形态分为线性骨折和凹陷性骨折按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

临床表现颅盖骨折:①线性骨折: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常伴有局部骨膜下血肿②凹陷性骨折:局部可扪及局限性下陷区。若骨折片损伤脑的功能区,可出现偏瘫、失语、癫痫等神经系统定位病症

颅底骨折:前:鼻漏,熊猫征;中:鼻漏或耳漏;后:无脑脊液漏

处理原则颅盖骨折:线形骨折或凹陷性骨折下陷较轻,一般不需处理;大面积骨折片陷入颅腔,合并脑损伤者,需手术处理颅底骨折:本身无特殊处理,重点是预防颅内感染,脑脊液漏一般在2周内愈合。脑脊液漏4周不自行愈合者,需作硬脑膜修补术

48、脑损伤病因与分类根据脑损伤发生的时间和机制分: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根据受伤后脑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分:开放性脑损伤和闭合性脑损伤

本期编辑:王锋原版著作,请勿转载









































涔旀湰姘忕敳鐘惰吅鐐庝細瀵硅韩浣撴湁鍝簺褰卞搷
椤鸿仈鍔ㄥ姏鏈涓撲笟鐨勯棶涓庣瓟闄勪簨涓氭満浼氭紨璁茬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km.com/szdzz/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