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剧毒今年近人因它中毒



5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据今年食物中毒监测数据,截至目前,今年有将近人因误食毒蘑菇引起中毒,导致74人死亡,提醒消费者不采不食野生蘑菇。李宁同时表示,黑龙江鸡西食物中毒事件造成9人死亡,我们深感痛心。这起中毒事件是食用了家庭自制的被米酵菌酸毒素污染的酸汤子引起的。除了酸汤子以外,其他一些有地方特色的酵米面类食品,比如河粉、臭渣子等这些特别容易在制作过程中被米酵菌酸污染,因此制作这类食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方面面,首先使用的食材要新鲜,没有霉变,在制作过程中勤换水、勤搅拌,来预防污染,特别是针对一些学校和集体食堂最好不要制作和食用这类自制酵米面类食品。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预防毒蘑菇中毒,这些事你该知道在我国,从初夏到深秋都能看到蘑菇的身影,一般在夏秋季是蘑菇茂盛生长期,毒蘑菇中毒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多个区域蘑菇中毒发病增加明显。进食毒蘑菇后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也可出现幻听幻视等精神症状,还可导致肝肾损伤,引起死亡是毒蘑菇中毒的严重结果。一、什么是毒蘑菇毒蘑菇又称毒蕈、毒菌等,是指食用后能造成人毒性反应的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其中大部分属于担子菌,少数属于子囊菌。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毒蘑菇约有种,我国目前已报道种。二、毒蘑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同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一种毒蘑菇也可能含有多种毒素,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也有所不同。常见蘑菇中毒有7个临床型,分别是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光敏性皮炎型,除此外还可造成其他系统脏器损伤。在实际的中毒案例中,还有患者食用了多种毒蘑菇,中毒症状更为复杂。三、我国毒蘑菇中毒特点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监测显示,我国毒蘑菇中毒具有五大特征:1)报告事件病死率高达0%;)地域性强,以西南部云南、贵州、四川等最为严重,近年湖南、浙江增加迅猛,其他地区均有发生;3)发生时间集中,主要发生在夏秋季6?9月份,其中以7?8月高发;4)毒物谱相对集中,在我国造成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主要集中在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红菇属、青褶伞属、粉褶菌属、桩菇属、粉末牛肝菌属等,致命的毒蘑菇主要包括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的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及造成横纹肌溶解型的亚稀褶红菇。其中鹅膏属的毒蘑菇和亚稀褶红菇造成的中毒死亡人数占我国毒蘑菇中毒死亡总人数的95%以上;5)家庭聚集性,80%的中毒发生在家庭,因毒蘑菇中毒家破人亡的案例不时见于媒体。四、毒蘑菇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毒蘑菇识别困难、中毒后果严重,杜绝食用毒蘑菇是毒蘑菇中毒防控的关键。(一)预防为主,加强科普宣传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暴露人群、不同时间开展针对性科普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依靠政府、医务人员、教师等针对各地特有的毒蘑菇种类开展科普宣传。做到“知、信、行”一体,即普通百姓知晓毒蘑菇危害的严重性,相信科学知识,做到不采食野生蘑菇;不购买来源不明、辨识不清种类的野生蘑菇;不食用混杂的野生蘑菇等。(二)监管部门加强管理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管理措施,指导、监督销售环节特别是农贸市场、流动摊贩等售卖的野生蘑菇,发现种类不明、来源不清、疑似有毒的野生蘑菇应及时禁止销售并收缴销毁,以最大限度降低市售野生蘑菇的中毒风险。(三)进食疑似毒蘑菇,及时就医如发现疑似毒蘑菇中毒,患者应及时就医,如果有食用的野生蘑菇图片和/或剩余蘑菇样品,医院,可以帮助医生准确的判断毒蘑菇种类和中毒类型并针对性实施救治。医院应及时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报告,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中毒事件的处置和病人救治。作者:孙承业,系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宣传和风险交流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研究所研究员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这种害人蘑菇,谁在卖?谁在买?

“吃了可以见小人”“见不到小人给差评”……

近日,“新华视点”记者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发现,部分卖家借助互联网平台,向消费者兜售有一定毒性的菌菇。在产品介绍和评价中,一些人还宣扬菌类的“致幻”作用。

  

为何一些消费者对致幻菌菇“趋之若鹜”?网络平台贩卖这些菌菇是否涉嫌违法?“新华视点”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1

严重可致死的野生菌却在网上蹿红

每年夏秋是食用野生菌的时令。近来,一种名为“见手青”的野生菌在网上蹿红。

  

“‘见手青’是云南对多种牛肝菌的俗称,菌肉碰伤后会呈靛蓝色,所以叫‘见手青’。其中一些品种,如加工不当贸然食用会中毒。”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孙丽平教授说。

  

在抖音上,有数十个“见手青”的关联话题,一些话题的播放量超过万次。在一个题为“刺身见手青”的话题下,一名网友上传了两段疑似生吃“见手青”的视频,引发其他网友热议。有人直言,这样做太危险了,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孙丽平介绍,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无毒菌菇中混入了有毒品种;二是野生菌未经驯化,表层嫩薄易破裂,极易污染、滋生腐败菌和食源性致病菌。

  

7月6日,昆明市民杨女士从冰箱里拿出此前炒好的牛肝菌热熟食用,意外发生食物中毒并出现幻觉,医院救治。

  

云南省卫健委数据显示,今年5月至7月,云南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73起,致1人死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网络平台的卖家除销售常见的带毒野生菌外,还兜售一种外号为“幻觉蘑菇”的毒品野生菌。

  

“幻觉蘑菇”学名裸盖菇,食用后会产生更明显的致幻效果。“跟裸盖菇比起来,‘见手青’真的是小儿科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裸盖菇内含有一种名为‘赛洛西宾’(又名裸盖菇素)的神经毒素,人在服用后会出现幻视、幻听、感觉错乱、人格解体及行为错乱等反应,严重时会致人死亡。”

  

今年以来,贵州、新疆等地警方陆续打掉多个利用互联网销售裸盖菇的犯罪团伙,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平台购买裸盖菇菌丝并学习相应的培育方法,得到裸盖菇成品,并再次通过网络平台兜售给寻求刺激的人。

  

致幻作用竟成营销噱头

今年以来,一些描述误食带毒野生菌后出现幻觉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走红,一些不明情况、寻求刺激的人开始主动搜寻这类“致幻菌”,一些不法商家趁机揽客。

  

记者在抖音看到,一商家在其销售的“红葱牛肝菌”的产品介绍中,以“吃菌子看到小精灵”作为宣传语,且没有任何食用风险提示。据了解,红葱牛肝菌是牛肝菌的一种,近年来滇中地区食用红葱牛肝菌后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淘宝上,部分打着“致幻蘑菇”旗号的店铺中,“见手青”的月销量达百余单。而以“致幻菌”“见小人”等作为关键词搜索,售卖相应野生菌的店铺赫然出现在结果列表的靠前位置。

  

“云南特产‘见手青’,致幻菌见小人。”一家名为“滇中小哥”的淘宝店铺,将野生菌的致幻作用作为其宣传噱头,商品详情页同样没有任何风险提示。记者向该店铺客服询问售卖此类带毒野生菌是否需要相关资质证明,对方答复称,这些都是本地吃的“安全菌菇”。卖家称,其所出售的菌菇为野外采摘得到的。

  

在拼多多上搜索“致幻蘑菇”,结果也会导向“见手青”的相关卖家处,一些店铺在商品出售详情中也未进行食用风险提示。

  

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主任杨祝良研究员介绍,在云南,“见手青”市场价为每公斤元左右,网上售价更高;从收购到售卖,每公斤利润可达元左右,颇为可观。

  

通过百度进行关键词检索,还可以发现部分售卖裸盖菇的卖家。他们通常以评论留言的方式,在视频或工具类网站留下   

经过一番周折,记者联系上一名声称有裸盖菇售卖的卖家。他通过QQ给记者发来裸盖菇样本照片。“80元一克,10克起卖,下午就能发货。”面对记者的询问,卖家显得颇为谨慎,在察觉到记者并无购买意向后,迅速删除了记者的账号并清除了聊天记录。

  

记者发现,尽管百度贴吧“裸盖菇吧”已在此前被封禁,但仍能通过百度快照的方式,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卖家在今年四五月份发布的联系方式。

  

记者已将上述涉嫌违法线索移交给公安机关。

  

3

别乱卖,别乱买

杨祝良说,互联网平台上销售的所谓“有毒菌类”,大多是含有致幻毒素的野生菌。消费者不当食用后容易出现中毒现象,轻则腹泻、头晕、出现幻觉,严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险。

  

云南省律师协会刑委会主任李春光说,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来说,卖家有义务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从食品安全法的角度来看,卖家应当保证食品安全、卫生、无毒、无副作用。商家以“可以致幻”“能见小人”等字眼作为噱头进行宣传,且没有明确风险提示,这种行为属于误导消费者,如果出现后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李春光呼吁,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平台销售此类商品的行为。互联网平台应对相关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资质审查,对销售食品信息进行严格审核,保障消费者生命安全。

  

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要为追求刺激体验随意食用可能有安全风险的野生菌。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医院救治,并随身携带野生菌的样本或照片,供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李春光提醒,“赛洛西宾”属《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列管的第一类精神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办法》规定,第一类精神药品不得零售;任何在网上销售或购买含有此类药品的菌菇的行为,均属违法行为,切勿以身试法。

来源:新华视点

记者:颜之宏林碧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km.com/szdzl/10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