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coldinjurysyndrome),又称新生儿硬肿症(scleremaneonatorum)。是以皮肤、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为特点的一组症候群,简称新生儿冷伤,主要由寒冷、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长时间受寒引起冷伤,致体温过低造成寒冷损伤综合征。是新生儿的危重急症,可以继发肺出血、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与产后环境温度有关;新生儿生后不久和早产儿发病率高。 人体稳定的体温依靠健全的神经中枢调节产热散热的平衡,若环境过冷,热量迅速散失,或能源耗竭,产热不敷散热,则体温调节失控,出现体温下降,当体核体温35℃时称体温过低,持续低温即造成损害
(一)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
1.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足。其特点是: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②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③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更为明显。生后早期主要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④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产热代谢的内分泌调节功能低下。因此,新生儿期易发生低体温。
2.皮下脂肪组成特点:新生儿皮下脂肪组织的饱和脂肪酸多,缺乏饱和脂肪酸转变为未饱和脂肪酸的酶,前者熔点高,当受寒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降低时,皮脂容易发生物理性状的变化,硬化,硬肿出现。皮下脂肪特别是棕色脂肪少,影响产热,难以防治散热,若摄入不足,储备很易耗竭。
(二)外在因素主要为寒冷和感染。
1.寒冷损伤 寒冷刺激对新生儿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分娩前后胎儿的健康情况,出生体重,成熟程度,分娩时环境温度,分娩时母亲用药。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要求环境温度越高。足月儿生后第一天的适宜环境温度为33℃,第二天降到32℃;体重g的早产儿生后十天内的中性温度为35.4℃±0.5℃;若暴露寒冷时间长,或湿冷皮肤未迅速擦干,失热可增加,当产热不敷失热时,体温进一步下降,引起外周小血管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棕色脂肪分解,但随寒冷的时间延长储备耗竭,导致一系列生化和生理功能的改变。
2.摄入不足:新生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能源(糖原和棕色脂肪)本来储存不足,若不及时补充,产热来源受到影响,疾病、感染等应激情况下处于高代谢状态,促进能源消耗,得不到及时补充则耗竭。
3.疾病:重症肺炎、败血症、腹泻、窒息、颅内出血及严重的先天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或畸形,基础疾病本身即致代谢失衡,抑制了神经调节,造成微循环障碍,促进本病的进程,严重硬肿常提示新生儿病情危重。
国内外学者对冷伤从SIRS、MOF、微循环障碍、DIC、休克等不同病理过程进一步深入研究,全身代谢和功能常随低体温程度而变化,总结如下:
1.能量代谢和体温的变化:寒冷情况下,皮肤与环境的温差加大,环境温度越低,皮肤-环境温差越大,冷应激情况下失热量也加大。氧的摄入随体核温度平行下降,呼吸商低于正常,体核体温30℃时呼吸商降至0.65(正常为0.84)表明机体以脂肪作为主要能源;葡萄糖代谢率下降。体温降至25-20℃后中枢神经抑制加重体温调节障碍,若能源耗竭,丧失产热能力,即使保暖体温仍将继续下降。
2.循环障碍:寒冷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加,外周小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温降低,出现肢冷,循环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组织水肿,甚至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寒冷还是房室结抑制,心率缓慢,体温28℃时易出现心律失常;终导致心搏出量下降,进入休克状态。
3.呼吸改变:寒冷时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及潮气量随体温降低成比例下降,体温在20-16℃时出现呼吸暂停;体温25℃肺血管紧张度下降。血管床扩张,肺淤血致肺水肿甚至出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发生肺出血可能与①低温、感染、缺氧致血管内皮损伤,②急性心肾功能不全易致出血性肺水肿,③低温引起DIC及凝血功能障碍,④酸中毒及肺血管扩张有关。
4.组织缺氧和酸中毒:代谢紊乱和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形成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抑制使CO2排出减少,致呼吸性酸中毒。常表现为高AG代谢性酸中毒、双重酸碱紊乱,与硬肿及体温降低程度密切相关。
5.DIC及凝血机制改变:寒冷致毛细血管壁受损,释放组织因子,血液浓缩,红细胞聚集,AT-Ⅲ,Ⅶ因子、血小板减少易发生出血和DIC。D-二聚体测定证明随病情的轻重而改变。
6.多脏器损害:寒冷应激下肾脏血流量减少导致肾衰,脑功能抑制,消化腺分泌抑制,肠蠕动减弱,免疫细胞活性下降,内分泌代谢变化,①心钠素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增多,造成水盐代谢紊乱;②甲状腺素水平改变,一过性低T3综合症;③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分泌增高、胰岛素合成抑制,出现葡萄糖不耐受,而致高血糖。
本病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感染、窒息等其他因素造成者可发生在任何季节,甚至置暖箱内抚育的新生儿。以出生3日内新生儿,特别是早产新生儿多见。发病初表现体温降低,吮乳差或拒乳、哭声弱等症状;病情加重时发生硬肿和多器官损害体征。
(一)低体温体核湿度(肛门内5Cm处温度)常降至<35℃,重症<30℃。低体温早期,棕色脂肪代偿产热良好时,腋温-肛温差值(腋-肛温差)为正值或0;重症、或病程长,能量贮备耗竭时,腋-肛温差变为负值。以肛温为体温平衡指标,以腋-肛温差值为产热指标。如腋-肛温差值-6℃提示休克。
(二)硬肿 由皮脂硬化和水肿所形成,其特点为皮肤硬肿,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严重者肢体僵硬不能活动,如橡皮样,有水肿者压之有轻度凹陷。皮色紫红或苍黄。硬肿发生顺序是: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三角肌区→全身。硬肿面积可按烫伤法估计: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
(三)多器官功能损害(MOD) 早期可有一过性心率增快,随病情加重,体温降低,硬肿加重,可逐渐缓慢,严重时心率次/分,心音低钝、节律不齐,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微循环障碍表现;严重时可呈现休克、DIC、急性肾衰竭和肺出血等多器官衰竭(MOF)表现。
(一)诊断依据
1.病史: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保温不当;严重感染、窒息、产伤、畸形、摄入不足或能量供给低下。
2.临床特点:①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差;②低体温,体核温度<35℃,重症<30℃。腋-肛温差值由正值转为负值。但非由寒冷所致者不一定出现低体温。③皮肤硬肿:多发生在全身皮下脂肪积聚部位;④多器官功能受损甚至衰竭(MOF).常合并肺炎、败血症。
3.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选择:动脉血气、血液生化、心电图、胸部X线片、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及DIC筛查。对估计病情,防治恶性循环有参考意义。
(二)病情分度 根据临床表现,病情可分为轻、中和重度。
评分
体温℃
腋-肛温差
硬肿面积
器官功能改变
0
≥35
0
20%
无明显改变
1
35
0或正值
20%-50%
明显功能低下
4
35或30
负值
50%
功能衰竭
总分0分属轻度,1-3分为中度,4分以上为重度。
本病需与皮下坏疽皮下脂肪硬化坏死,各种原因水肿,局部淋巴回流障碍鉴别。原则:低体温者正确复温,防止发生复温后休克和肺出血;合理供给液量和热卡;积极去除病因;加强监护,维持脏器功能,及早防治脏器功能衰竭。
(一)复温对低体温患儿是治疗的关键。复温的方法按全国新生儿会议新生儿硬肿症治疗指南,加强监护,包括:血压、心率、尿量、液量、液速、呼吸等;注意体温调节状态的判断。
1.轻中度(35℃):产热良好的患儿,置于预热至30℃的暖箱内,伺服式暖箱或人工调节暖箱温度于30-34℃,使患儿体温在6-12小时恢复至正常温度。基层单位复温可用热水袋、火炕或电热毯包裹等方法;也可置婴几于怀抱中紧贴人体,kangaroomothercare(KMC),比较安全。
2.重度:体温低于30℃或产热衰竭的患儿置于比肛温高l~2℃的暖箱中(不超过34℃),开始复温,或辅以温水浴疗法(水温39-40℃,每次15分钟,每天1-2次),待肛温恢复至35℃时,维持暖箱的温度于适中温度。复温中应观察腹壁温、肛温及腋温的变化随时调节暖箱温度,并同时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气等。防止复温时肺出血、复温中低血压及烫伤。
①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适宜的产房和新生儿室内环境温度,不应低于24℃;③新生婴儿应立即擦干皮肤,注意保暖和用预热毛毡包裹;③加强母乳喂养,补充热量;④新生儿转运过程中应有合适的保暖措施;⑤做好孕期保健,提高产科技术,预防早产、感染、窒息、产伤等新生儿高危因素。
娌堥槼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界殑涓撶鍖婚櫌閮戝窞娌荤枟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㈠摢瀹跺ソ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km.com/szdzz/1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2016护士资格证考试消化系统病人护理
- 下一篇文章: 病例分享出生后即生长落后伴间断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