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紊乱之酮症酸中毒



一、酮症酸中毒

首先谈酮症酸中毒背后的机制。酮症酸中毒的根本原因是胰岛素缺乏,导致糖代谢障碍,机体不能利用葡萄糖供能,因此,脂肪动员加快,脂肪代谢增加,而与此同时,胰高血糖素等升血糖激素也增加,进一步提高血糖水平以及促进脂肪分解。肝脏摄取游离脂肪酸增加,并产生大量的酮体,包括丙酮、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一方面,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引起机体酸中毒,另一方面,血糖水平升高,以及大量酮体增加了机体渗透压,可引起患者多尿,脱水,严重者可致休克。与此同时,较严重的酮症酸中毒可引起患者恶心呕吐,渗透性利尿而引起电解质紊乱。血容量减少和酸中毒达一定程度,可引起肾衰竭以及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但是酮体本身是具备生理意义的。它是肝脏输出能量的一种方式,当机体处于饥饿,糖供应不足时,肝脏可以生成酮体供肌肉,尤其是脑组织利用。因为脂肪酸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被脑组织直接利用,但是酮体可以溶于水,分子量小,已透过血脑屏障,被脑组织利用。

如何识别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并非一开始就可以闻到“烂苹果味道”,早期,酮症酸中毒一般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加重,即多饮多食多尿,而乏力加重;有时还以消化道症状、急腹症就诊,因此常规问诊有无糖尿病并进一步检查血糖和尿酮体十分必要。当进入到失代偿阶段时,常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嗜睡、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道;病情进一步发展,常表现为脱水症状,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眼眶凹陷,皮肤黏膜干燥,到晚期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和昏迷。

酮症酸中毒的常见诱因:

1型糖尿病患者最常发生酮症酸中毒,这是因为胰岛素缺乏的缘故,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出现。常见的诱因为潜在或合并感染(占40%左右)、胰岛素治疗中断或遗漏(占25%)、新发的及未被诊断出的糖尿病(占15%)、其他原因如手术、应激、过度劳累等(占20%)

院前急救处理

酮症酸中毒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补液以及使用胰岛素。一旦怀疑有酮症酸中毒,应加强院前处理。包括:

(1)、大量口服生理盐水(1L水加9g食盐)

(2)、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

(3)、停用双胍类降糖药(尤其是降糖灵)

(4)、每2小时监测血糖

检查注意事项

从病因得知,酮症酸中毒患者主要要查血糖、尿酮体、血气分析和电解质。其注意事项有三点:

(1)、每隔1-2小时测一次血糖及电解质,指标稳定后,每4-6小时监测一次。

(2)、注意监测肾功能(血尿素氮和肌酐)

(3)、尿酮体测定注意事项:合并肾功能障碍时,酮体不能经尿排出,尿酮体可能为阴性或弱阳性,此时应考虑测血β-羟丁酸含量。

治疗:补液+胰岛素+纠正电解质紊乱+适当纠正酸中毒

(1)、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盐后糖,三个关键数值(10%、13.9、1/3)、口服与静脉配合。补液量一般为发病前体重的10%(L),前2小时快速输入1-2L,前4小时输入1/3补液量,之后每4-6小时补0.5-1L,第一个24小时补4-6L,严重者可补6-8L。当血糖水平降到13.9%mmol/L时,停止输注盐水,改输葡萄糖溶液,并根据血钠情况决定补5%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盐液(每2-4g糖加1U短效胰岛素)。

(2)、严重低钾时先补钾,两阶段用胰岛素:严重低钾血症(3.3mmol/L)时,应先补钾(10ml10%氯化钾加入补液中静滴),以免发生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呼吸机麻痹,待血钾升至3.5mmol/L以上时,再进行胰岛素治疗。第一阶段:短效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0.1U/(kg.h)(成人5-7U/h)加入生理盐水中滴注;血糖降至13.9mmol/L时,转至第二阶段:胰岛素减至0.05U-0.1U(kg.h)(成人3-6U/h),待尿酮体稳定转阴后,转到平时治疗。在停止静脉滴注胰岛素前,应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一次,或在餐前胰岛素注射后1-h后再停止静脉给药。

(3)、补钾原则同常规。见尿补钾,分次补钾。

(4)、补碱宜少宜慢,不宜过多过快,只有PH7才补碱,PH7时停止补碱,不宜补太多,以免尿钾丢失,加重脑水肿和组织缺氧。

几点注意事项:

(1)需积极处理诱发因素,否则酮症酸中毒治疗效果不好;

(2)酮症酸中毒常伴有血尿素氮和肌酐轻中度升高,一般为肾前性,经治疗后多好转;

(3)即便没有胰腺炎,酮症酸中毒可出现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治疗后几天内降至正常,不需特殊处理;

(4)部分患者可伴有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一过性升高,治疗后2-3天内可恢复正常,不需处理。

医嘱示例:









































北京最好白癜风治疗医院
长沙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km.com/szdzz/1626.html